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为人是否应“知天”?范志礼

为人是否应“知天”?范志礼


中华传统文化标杆人物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华辞赋作家 实力派画家
高级(国学)培训师

范志礼

为人是否应“知天”?
范志礼

    2000年前,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位大家孟子荀子对是否应“知天”产生了分歧。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思维优势,用心思考,诚实做人,就能知道人的本性,人的使命,人的发展方向,知道了这些,就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命也就是知道了自然界、社会、物质运动变化的向“善”规律。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圣人,必须“知天”。
    但是,荀子在《天论》中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他说“列星随旋 ,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又说:“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的意思是说,圣人不必参知天道规律,只要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创造自己的文化过好自己的生活即可。否则“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既舍弃自己的职责,而越俎代庖,就迷惑了。
    可以看出,孟子和荀子对知天的态度截然相反。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对知天这一概念定位不同。前者定位在天道运行的实质和对人道的影响上,后者停留在天道运行和人道活动的表象上,两相比较,前者对人的感知来说较虚较远,后者对人的感知来说较实较近。前者易被人认作是理想主义和唯心主义,后者易被人认作现实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但这是不正确的。前者的定位不是理想问题,也不是唯心问题,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结果,他看到了天(自然)人之间的联系,看到了历史向善的趋向,是的唯物主义;后者由于把侧重点放在了“性恶”上,只注意到了人的动物本能,并把动物本能认作是人性恶的代名词,所以没看到整个天道运行的实质,以及天道(自然规律)与人道社会和生命规律)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结论虽然把自然与人割裂开来,有些片面,但由于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接近,易于接受,所以有很多支持者。而且,条条大路通北京,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也一定会结出相当的良善之果,并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生,其实也是历史前进的需要,这在它之后的发展情况中可以看出端倪。但不要忘记,孟子的思维模式更接近发展着的人的主流,更有生命活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只有尽其真心,至诚为人,才能把握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深透地了解天道,同时也是人生大道,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有益社会。而且,也只有充分知天,才能使自己尽心知性,诚实做人。

光明文摘
辞赋作家范志礼:振兴国学宜从五方面着手


    本报讯 当前,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国学热”引起学界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如何把握国学研究和传播的方向?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组委会银教工程教材组副组长、辞赋作家范志礼日前向记者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来研究弘扬国学,以顺应时代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国学振兴的方向。
    范志礼说,振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与“五四运动”对立,不能否定鲁迅(现在,网上和一些学者的讲课中已出现了为振兴国学而否定“五四”和鲁迅的苗头),因为事实上,“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久习成疾的、丢弃了民族精神的、丢弃了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旧文化习俗以及打着孔孟旗帜的腐朽的封建没落文化开战,正是拯救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壮举,这是国学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强盛的需要。
    范志礼强调,国学是祖国文化长期发展、海纳百川、积淀优选的结晶。国学振兴的方向是由国学的精神实质和其健康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决定的。振兴国学宜从五个方面着手:弘扬国学的向善向上精神;挖掘国学中博大精深的智慧;探讨国学的科学价值;认识国学的超前思维;继承国学开放包容自我完善的品质。


  
辞赋作家范志礼:“中华国学”应涵盖古代国学和现代国学


     日前,辞赋作家范志礼撰文指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振兴民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创立“中华国学”正当其时。
    范志礼指出,国学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国学首先是一国之学,包括古代(传统)国学,也包括现代国学。古代(传统)国学是现代国学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土壤,现代国学是古代(传统)国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现代国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文化,是当前最大的国学。传统争论包括所谓的“新国学”之所以对此不能实现科学的统一,原因是不能科学合理地破解国学概念的真实内涵,甚至割裂古代(传统)国学和现代国学之间的联系,只把着眼点放在了对古代(传统)国学的解析上。为此,必须确立既涵盖古代(传统)国学、现代国学又区别“国学”、“新国学”的“中华国学”概念。
    范志礼提出了“中华国学”的定义:“中华国学”是以中华民族所有学问为研究对象的、以中华哲学为核心研究内容的、旨在提升民族自信力、创造力、融合力的综合学问,是一门以探讨民族生命力、人才玉成、启智开慧为重要内容的富国强民的与时俱进的思维哲学。它的组成部分包括:儒释道哲学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社会主义核心文化。

版权所有: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会
Copyright © 2014-2018 by www.zhctwh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48号-78分箱 邮箱:zhctwhfz@163.com
本网站资料部分来自网络,如有版权争议,请及时来电或电邮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