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范志礼

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范志礼


中华传统文化标杆人物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华辞赋作家 实力派画家 高级(国学)培训师 

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
范志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山无极人,(一说彭城人,洛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作为文学家的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其《陋室铭》更是家喻户晓。但是,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人们并不熟悉,这里就他的哲学思想作一浅谈。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作为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师,毛泽东主席生前十分推崇刘禹锡,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基于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天说》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一篇短文,是同韩愈就天有无意志问题进行论战的。毛主席对《天说》很熟悉。1963年5月,他在杭州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的一次谈话中说:“柳宗元30岁到40岁有10年都在永州,他的山水散文,与韩愈论辩的文章,就是在永州写的。”毛主席还说:“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指刘禹锡的《天论》上、中、下三篇。
    《天论》是刘禹锡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主要论述了天的物质性、天与人的关系、产生天命论的根源等重大问题。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信奉佛教。但在宇宙论方面,刘禹锡继承了荀子以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把佛教的空无物质化、具体化,使之更易于人们理解和把握。他认为宇宙间并没有真正的“空”和“无”,而是充满了物质。“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所谓“天”,不过是“有形之大者”,同样也是物质。这一阐述,透彻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他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谈到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社会上是非不清,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这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总之,刘禹锡的学说,闪烁着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把中国古代关于自然观的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也应看到,他的历史局限性,一是对思维科学认识不足,二是把天人关系绝对化,这样往往会引人走入以偏概全的迷途。

版权所有: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会
Copyright © 2014-2018 by www.zhctwh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48号-78分箱 邮箱:zhctwhfz@163.com
本网站资料部分来自网络,如有版权争议,请及时来电或电邮联系我们